建议采用东京模式实施首都治理
我的发言标题是从“国家治理的层次认识京津冀一体化”。刚刚去西安调研丝绸之路经济带,昨晚赶回来的。“京津冀一体化“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2年,但直到2004年,京津冀政府方面才达成较为统一的经济合作思路。京津冀自身协作有难度,使得我们从反面思考,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什么自已协同不了?因为我们讲的是经济问题一体化,经济问题就是利益问题,经济利益一体化,很难。哪怕是弟兄三个,谁愿意少分一块?做老的,做长辈的要站出来协调,让他们兄弟自已协调,开10次家庭会也协调不了。这个题目已经提出30多年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便是证明。
现在讨论京津冀一体化,要分析影响一体化的原因。现在有九种现象:首先是“灯下黑”的现象。在北京和天津周围的河北省还有25个贫困县,还有200多个贫困村,也是“一体”不了,北京的延庆、怀来、平谷,也“一体”不了,怎么能一体得了河北。还有“悬崖”现象,京津冀不像珠三角、长三角,广州、上海周围有很多发达的明星城市,有一个“二传手”就传下来了,北京、天津周围有接替的城市吗?跳悬崖是跳不下来的。再就是产业“链条断裂”现象、产业政策的“断头路”的现象、产业布局的“同业堵塞”现象,像北京的交通一样堵塞,还有市场流通“卡脖子”现象、“同床异梦”的现象,各打各的赢利算盘,谁也不想吃亏。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团麻”现象,理不清。最核心的是“弱马拉大车”的现象,北京很大,当然是一个大马,不是小马,可是经济实力不强,不如广州和上海,是弱马拉大车,拉不动。当然,这些现象是互为关系的。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有说,为什么说一体化总是一体不了,也协同不了?值得深思,这不是认识问题,也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决策问题,顶层设计问题。这不是京津冀问题,而是国家问题。据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从80年代就讲了,比长三角、珠三角都讲得早,现在因为习总书记让大家做,大家积极性也上来了,尤其是河北省积极性更高。但是宏观上定不下来,很多事没法干。与其说在经济上探讨不如说在政治上表态,宏观、中观的东西和微观的东西都要研究,为什么要从宏观上思考,因为宏观问题没有突破,光研究中观的、微观经济问题有什么用?因为国务院还没有把京津冀一体化列入国家战略。新的一届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还没有开始,温家宝这届政府公布了十多个。每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有一个区域经济战略,那么习李也不例外。现在有了三个新的,上海自贸区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没有定,这是第三个,京津冀一体化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尤其是发改委还没有启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方案没有拿出来,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为它做准备,从微观上、中观上做铺垫。首先是敦促中央把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方案拿出来。
第二个建议是实施国家首都治理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战略。总书记讲京津冀一体化要从国家重大战略层次考虑,应该包括国家首都治理的战略,应该不仅是经济战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国家大背景来思考,因为习总书记强调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然是国家重大战略,一般理解是类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经济发展战略。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上两个又有不同。十八大提出国家现代治理问题,一个国家首都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这个治理包括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还有一个生态治理,是五位一体的,尤其是政治治理不能不占首要地位。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考虑要优化首都功能的问题。北京作为首都,城市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当地人利益,更涉及国家行政效率及政治影响力。环境安全、功能安全和治安安全等多方面安全因素,对北京首都地位提出了挑战。不顾一切拼增长,城市不断摊大饼,由此导致北京“大城市病”严重,其中最要命的是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率,更使得城市安全功能降低,救护车几乎无路可走。因此,确保城市功能完善,是建立安全北京的基石。
怎么为北京定位?从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首先是现代化的首都治理问题,从大的发展战略中确定我们的方向,要和经济的发展战略形成补充,定位定清楚,下一步才好铺排。
第三个建议是从北京定位认识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要明确龙头问题,主体问题,这就是北京市定位。要考虑六条因素,第一条是国家首都现代治理的京津冀一体化;第二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龙头的京津冀一体化;第三条是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的京津冀一体化;第四条是强化国家第三极经济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第五条是与环渤海战略相衔接的京津冀一体化;真正的增长第三极,应该是京津冀一体化基础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没有京津冀一体化,就不会有第三极。第六条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当中的京津冀一体化。这六个东西弄明白了,那京津冀一体化计划的方位就更清楚了,就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问题,还是三个省自己去调解的问题,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认识这个问题。确实,京津冀一体化是三个省市自己协调不了。
第四个建议,是采用东京模式实施首都治理的京津冀一体化。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这些国家都搞了很多年首都治理,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我们要特别借鉴日本的东京模式。东京不仅是日本的商业、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东京还是日本的制造业中心,销售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但是东京的产业分布和产业布局是层次分明、清晰可辨的。东京的城市中心就是金融机构,在外面才是商业、服务业,再外面是工业、印刷业,把大学、科研机构迁移到多摩地区,把工业迁移到川崎区,把港口迁移到横滨区,把政府一部分行政功能迁移到崎玉区,崎玉是一个不出名的地方,后来成为一个副都,你想也想不到。东京这种方法是东方式的,政府主导式的,更接近北京的情况。用法国巴黎模式、英国的伦敦-利物浦模式、美国的五大湖区模式都不太行。当然,这些成功模式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有了天津、唐山,重点是找到我们的“多摩”、“崎玉”,大体如此,一家之言。我们要定好位,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解决中国重大难题的角度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
第五个建议当前着重要明确“主要”问题,协作问题首先要解决主体问题。一是树立政府“主导”的思想。京津冀一体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体化不同,南方是政府引导一下,以市场行为为主,但是在北方市场还不大行,条件不成熟,不能与长三角、珠三角一个样子。政府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要起主导作用,国家把京津冀一体化方案拿出来。当然发展方向与内涵是市场化的,引导向市场方向发展。
二是发改委“主办”,由中央出面组建一个京津冀协调委员会,也可在发改委下面成立机构,在地方司机构下加一块牌子,加上一个处,几个人。如果能在京津冀建立一个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或者来协商解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问题,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三是有一个“主体”方案,拿出一个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方案,这是总纲,纲举目张。下面提那么多的方法,只能是中观与微观的东西。
四是要确立“主城市”地位,现在是北京、天津双核心,我看是以北京为主。习主席目前已经强调雾霾的问题、大城市病的问题,还有北方经济的问题。我看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办不成事,还是一个中心好,由国家确立以首都为中心,天津是北方经济、金融与港口贸易中心,但也离不开北京这个经济、金融中心。
五是产业“主链条”,这需要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包括国资委拿计划。
六是确立企业是主体,政策要与企业衔接,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产业布局。
无主难以协作,无主不立,无主则乱。现在是“小北京大首都,小财政大服务、小经济大区域”,最终形成的现状是“小马弱马拉大车”,拉不动。问题是北京自已不想拉,也没有这个动力,当然也没有力量。这个动力必须是中央发力,中央给北京力量。
总体上讲,我们认为京津冀自身协作难度很大,讲了20多年,多数话是老调重弹,关键是上层在宏观上琢磨清楚了,把方案拿出来。特别是要思想认识的着眼点弄清楚了,不仅是地理经济方位,还有一个政治方位、历史方位与时代方位问题。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