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突破瓶颈须调整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扑朔迷离的发展态势,中国律师事务所面临外部与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法律服务市场正逐步开放,伴随着外国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进入,法律服务业面临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律师行业的属性和定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需求亦有所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律师事务所要可持续、科学地发展,创新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律师事务所蹒跚前行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律师事务所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自1979年律师业恢复以来,行业规模一直成指数增长。全国律师人数从1979年底的212人发展至2008年15.67万人,再到2010年的1.72万家律师事务所、近20万律师。但在1.72万家律师事务所中,规模超过1000人的律师事务所只有2个,超过100人的有28个,50人到100人的有149个,30人到50人的有471个,这些加在一起是650家。
另据司法部估计,小于10人的律师事务所占总数的50%以上。至2011年,我国已经拥有接近1.9万家律师事务所,超过20万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省市:其中北京拥有1415家律所,从业人员22418人;上海拥有1078家律所,从业人员达到12562人;广州、深圳分列三四位。
2002-2011年中国律师事务所数量及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个,%)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律师事务所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律师事务所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数量为195170人,较2002年的136684人增加了58486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5.6%,由此可见,与律师事务所数量规模的增速较为接近。
近年来,我国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数量增速也较为平缓,从具体的年份来看,2007年增速为-12.49%,2010年为2002-2010年以来增速最大,但也仅为12.60%。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数量增速较慢,主要原因一方面受事务所规模增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的影响。
2002-2010年中国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数量及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人,%)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2-2016年中国律师事务所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重管理与调结构
尽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近年来,中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从2002年至2011年全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的增长率折线图中可以发现,2004年我国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年增长率降至2%,而2006年律师事务所数量增长率则低于1%,达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与其他从属于商务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比,差距甚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律师事务所研究小组分析认为,中国律师事务所近年来所表现的波动性以及增长瓶颈,主要是因为律师事务所业务选择偏重诉讼、企业组织流于形式、主导能力素质偏低、创新内容又仅限于业务等。因此律师事务所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提倡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软硬件的共同建设、律所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要认识到律师事务所与传统企业的结构差别等。
从律师事务所刑事、民事、行政、非诉、顾问、咨询六大类业务数量2005年以来增长发展情况来看,刑事诉讼业务数量变化急剧,这主要与近几年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民事和行政业务增速相对稳定,其中民事是我国大多数律师事务所的主要案源;不正常的是,咨询和非诉业务增速极低,直到2008年非诉业务增速才达到最大。
在所有业务领域中法律顾问是增长最稳定的,应该作为律师事务所服务的基石。其他如非诉业务增长迅猛,激进型的事务所可以选择这类业务重点开拓;而民事业务增长则相对稳定,稳健型的事务所可以选择这类业务重点开拓。刑事业务的需求波动过于巨大,且赢者通吃效应过于明显,实在不适合一般中小事务所涉足。这样,我国律师事务所与国外事务所的差距会加速扩大,因为非诉业务的利润远远高于诉讼业务,国际著名律师事务所都是承接非诉业务较多。
目前中国律师业的发展己从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律师的竞争从生存阶段逐步转移到发展阶段。随着竞争的加剧,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律师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多元化、全面化,律师业的全面竞争已经开始,并沿着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等方向不断向纵深的推进。从总的方面来说,全国市场的竞争表现以金融、证券、上市、兼并收购、知识产权等专业性较强的高端业务为主,传统业务为辅的趋势;区域市场的竞争则仍然以传统业务为主、高端业务为辅的态势,高端市场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地区;业务细分领域未来将逐步朝非诉讼等高端业务方向发展,非诉业务的规模将有所增长。
律师事务所“走出去”战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国际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将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例如跨境交易,涉外的法律服务等,这些涉外的法律服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跟单,还将进一步涉及到中国或者对方国家的法律,双方法律的服务。
未来,中国的法律服务业将全面向国外开放,届时,律师事务所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律师事务所必须加强自身修炼,同时也需要走出海外,扩张自身版图。前瞻产业研究院律师事务所研究小组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将为我国律师事务所版图扩张带来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政策12年之后,中国本土的律师事务所正在加入此前一直由能源和电子电器行业主导的“走出去”大军。2010到2011年,中国律所在海外遍地开花,美国、西欧、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俄国,甚至中东欧都能见到我国律师事务所的身影。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律所日益关注发展国际业务,逐渐有一部分律师获取了海外学历甚至海外事务所工作经验。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危机之后,随着中国能源和实业企业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中国律所看到了一个出击海外、在境外为“同胞”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良好时机。
目前,在海外设立办公室对中国律所并非全新事物。例如,总部位于北京的君合律师事务所在20年前就已在纽约开设办公室。而最新一批走出去的律所与之前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第一,海外扩张的版图范围。比如,北京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在2010年9月前业务仅分布于中国内地,而到了2011年,该所已有与计划扩张的版图将遍布圣保罗、维罗纳、布达佩斯、香港、旧金山、纽约、约翰内斯堡、莫斯科、东京和悉尼。第二,中国律师海外业务的深度。此前,中国律所的海外办公室主要以“代表处”形式存在,更多是作为一个市场推广平台,为国际客户提供中国境内服务。而目前,大成、盈科等律所已经陆续开始在海外办公室开展实质性法律业务,指导中国公司在境外的交易和上市,协助企业在陌生的法制环境中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在全球化初始阶段就已经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律所,如今顺应新形势,转而着重关注中国国内客户。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