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健身俱乐部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智能健身成趋势【组图】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我国健身休闲业在供给端、消费端呈现“两头热”局面。行业规模快速发展,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健身产业的渗透率还远远低于美国。从资本市场来看,互联网智能健身房因其创新运营模式,也引发了资本关注,未来有望成为健身房的新一轮发展趋势。
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健身休闲业在供给端、消费端呈现“两头热”局面。
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值已达到581.3亿元,同比增长57.7%。强劲的发展势头延续到2018年,预测2018年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值达到785.6亿元。
总量持平,渗透率远不及美国
从总量上看,2018年国内健身俱乐部门店数已达46050家,规模和美国基本持平。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健身产业的渗透率还远远低于美国。其中,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健身房相对规模较早,但受限于市场容量,规模相对较小。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健身产业的潜力十足,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北上集中,新一线西南繁荣
全国城市中,2018年北京、上海俱乐部数量旗鼓相当,均为1300-1400家左右。还有,深圳俱乐部数量为731家,广州685家。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健身产业发展势头旺盛,在过去一年内保持了较高增长率,而成都俱乐部数量达到558家,仅次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谓是发展繁荣。
空间巨大,暂无形成头部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18年健身俱乐部TOP10总营业额为人民币100-110亿左右,一兆韦德以近20亿年营业额排名第一,也是平均单店营业额排名第二约1500万/店的俱乐部,仅次于舒适堡的约2000万/店;而门店数量最多的则是金吉鸟,尤其是2018年并购美日健身后更加巩固了门店数量NO1的地位。中国的健身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但仍然缺少全国性的超级连锁品牌,哪怕是疯狂并购开店的金吉鸟也才400家店,其它的TOP5也只有100家出头。
资本活跃,更倾向于新项目
2018年,国内体育产业市场趋于冷静,但健身领域却并未完全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甚至颇受资本的青睐。根据动八区粗略统计,在2018年国内健身行业,包括Shape塑健身、XONE、ZESPEED、每日瑜伽、小乔体育、咕咚、Keep、悦跑圈、公园盒子、三体云动等在内共产生41起融资事件。
从融资轮次来看,2018年健身领域获得天使轮融资的占比最大为26.8%,其次是Pre-A轮融资占比17.1%,B轮之前的健身项目总占比超过一半以上为63.5%。可以看出,资本对于健身行业新涌现出的项目还是比较感兴趣,希望看到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机会。
转型升级,智能健身成趋势
互联网智能健身房因其创新运营模式,也引发了资本关注。2018年,在健身领域融资事件共41起中,其中与互联网智能健身房有关的融资数量有15起,占比达37%。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类创新模式尽管看似更适应市场需求,但占比仍然较低。从细分品类来看,健身俱乐部依然占据最多的市场资源并且增长稳定,北上广深有4179家健身俱乐部,而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智能健身房目前仅在一线城市布局,北上两地不足400家,仅占比4%,未来有望成为健身房的新一轮发展趋势。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