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 外出农民工成主要受益群体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的最大亮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也将作古。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将有力地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外出农民工成主要受益群体。
据了解,《意见》就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3方面11条具体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二是创新人口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三是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要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首先需要在户籍上承认其是城镇居民,因此分析认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是未来的必然方向,其实早在2002年开始公安部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到2013年底就有湖北省、嘉兴市、重庆市、成都市、广州市等六个省市建立了统一户口登记制度。现如国务院颁布《意见》,未来建立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将会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将开始着手准备推行。
户籍改革的受益群体主要就是外出农民工。眼下总体劳动力需求行情处于高位,出现供不应求,特别是农民工较多选择的农林牧渔生产,商业和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岗位的需求持续高涨,供需关系日渐紧张。基于此预测,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返乡意愿会由此减弱,该群体总量会持续扩大。通过下图可以看到,全国求人倍数除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一直在波动中持续上涨。
2001-2013年全国求人倍率(单位: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农民工的定义为从事非农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大类可以分为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两大类别,国家统计局对两类农民工的定义如下:1)外出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2)本地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活动{包括本地非农务工和非农自营活动)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来看,农民工总数从2008年的2.25亿上升至2012年的2.62亿,平均每年增加的人数约有744万,其中增加的大部分为外出农民工,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到2020年农民工总数量可能会达到近3.2亿人,但农民工的增长速度未来可能会下一个台阶,主要因素在于劳动力储备的下降。从总劳动供给未来变化的情况看,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后备力量明显已经进入下降状态,农村10岁以下儿童数量已经远远低于20岁左右劳动力数量水平,可以推算出在2015年前后,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将出现明显紧张,因此农民工数量增速缓慢下降可能性很大。
从整体就业倾向的分析上看,未来整体非农劳动就业倾向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劳动力储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假设劳动参与率不变的话,可以预测在2020年,农民工总数将达到3.05亿。从农民工的结构上看,外出农民工与本地农民工的比例在2008-2012年维持较为平稳的水平,可以推断未来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倾向会提升,外出农民工比例以每年提升1%的速度计算,在2020年整体比例将占整体农民工的近70%,外出农民工数量将增长至2.14亿,本地农民工数量将为0.91亿,与现在基本维持同样数量。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