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竞技之痛看商业体育保险市场之大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刘翔的奥运征程令人唏嘘感慨。在被确认为跟腱断裂后,翔飞人得到的保险理赔金只有区区6000元更是令人瞠目,而这6000元实际已是刘翔能从国家体育总局拿到的最高等级赔付。
据了解,这是由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统一购买的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运动员每年只需缴纳40元至100元费用,保费视运动项目而不同,如运动员在死亡和伤残时最高可得到30万元赔偿。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保险理赔标准共分为12级,刘翔的伤情适用于第10级,即肌肉、肌腱、韧带断裂,无功能障碍,该级别赔付金额为3000元。根据规定,曾在世界三大赛事中夺金的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发生运动意外伤害事故,运动意外伤害保险金额按双倍计,所以他的赔偿金额为6000元。
体育竞技之痛
4年前,刘翔在美国休斯敦赫曼纪念医院治疗跟腱钙化点的疗伤及后期康复训练的巨额费用主要由赞助商、上海体育局、田管中心三方分摊,此后4次的治疗与恢复训练所产生的期间费用,也绝大部分由赞助商买单。据悉,此次伦敦奥运会刘翔的高额的医疗费及其康复过程产生的费用,都由上海体育局买单。
刘翔似乎不用为他的跟腱治疗和康复发愁,但是对于更大多数的普通运动员来说,情况就不会这么乐观。如何保障普通运动员?谁为中国体育的健康买单?这应该比刘翔的治疗问题更重要。
以此次伦敦奥运会为例,我国运动员可以获得伦敦奥组委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为各国运动员提供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专业运动员收入损失保险,以保障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及损失;国家体育局为出国参赛的运动员购买的国际旅行险,保障运动员在参赛途中及非比赛期间的人身损害;运动员所属单位为其投保的意外伤害保险。此外,运动员还可以自主投保商业性的健康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而对于一些知名的运动员,也可能通过商业赞助的形式获得较大额度的意外伤害保险。
然而,国内的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既没有针对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专门性的保险产品,也没有在一般的意外伤害险种中设立特别的运动附加险种,更没有针对运动员特定的身体部位进行特殊保障的保险产品,即使是国内专门从事体育运动保险的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对运动员的特殊保障也仅限于重竞技运动员人身意外保险,对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没有涉及。同时,这类保险只顾及对运动员伤病后的医疗支出的补偿,对运动员伤病后的经济损失并没有提供应有的保障。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其支柱产业。在北美、西欧、日本,其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列。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值分别高达过千亿美元和上百亿美元。
作为真正体育强国的美国,无论从产业规模、综合竞技实力,还是体育保险保障体系方面都远超中国。以NBA为例,NBA非常重视给球员购买商业保险的问题,不但是受伤之后治疗和恢复的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就连球员因伤缺阵损失的工资都将由保险公司支付。为了保障球队老板和球员的利益,NBA把球员购买伤病保险的条款甚至写进了劳资协议,其中规定,球队必须为薪水前五的球员购买伤病保险,如果这些球员因伤长期无法上场比赛,达到一定场次后,就将触发NBA的保险理赔协议,此后球员的薪资,绝大部分将由保险公司支付。NBA这种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的做法既保障了球员的利益,又很大程度地减少了球员受伤后球队所遭受的损失。姚明在09年开始受伤病困扰,但因伤缺阵却并没有给他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他依然可以获得保险公司赔付的1124万美金。
反观国内,“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983亿元增加到2220亿元,增长126%,占GDP总量比重由2006年的0.46%增加到0.55%,增长20%,从业人员总数由2006年的256万人增加到337万人,增长32%,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平均22.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全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
尽管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相应的体育保险体系却未能建立起来,国内的运动伤残险也几乎空白,保险公司给运动员提供的保险业务与普通客户区别不大。08年北京奥运会,平安保险公司单独立项送给刘翔的1亿元保单,也仅仅是作为商业宣传的特例,在刘翔伤退后也并没有要求赔付。国内的运动员如果要像贝克汉姆、勒布朗詹姆斯那样给自己身体部位投保,那中国的保险行业也只能跟他说:“对不起,这个真没有!”
体育保险:潜藏的大市场
体育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一套完整的保险体系保驾护航,只有消除了体育产业最大的后顾之忧,我国的体育产业才能得到更加职业、健康的发展。
体育保险是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诞生的一块保险细分市场,体育运动中潜藏的风险可以通过体育保险得到有效的化解。作为一个以体育活动为依托的综合保障计划,范围涵盖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等不同方面,涉及寿险、财产险、责任险、再保险等领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寿保险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339.25亿元,同比下降1.30%。其中人身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972.14亿元,同比下降8.57%;2012年1-7月我国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9586.58亿元,其中人身险6463.07亿元,意外伤害险仅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6%。
从国内当前的保险业务类型来看,体育领域的险种仅有专业技能保险。我国体育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运动员的体育专业技能保险不适用于“大数法则”,该类保险一直未引起重视。不过,随着中国体育职业化的不断深入,体育保险或许能够为低迷的保险市场注入一股新的增长动力。
体育保险的发展依赖于国内商业保险的逐步成熟。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指出,满足该类需求的体育保险产品从设计到推出仍然需要突破不少瓶颈,例如保费标准如何制定、保险责任如何确定、保险公司如何找到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以分散风险等。
竞技体育属于高风险职业,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受伤的案例屡见不鲜,一旦受伤,造成的损失很难估算,且国内没有相关的案例可循,保费额度在计算上也就难以明确,保险公司无法确定收取多少保费才能匹配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
另外跟保费密切相关的是保险责任又如何确定?保险责任越大、风险发生几率越高,保费也水涨船高。每个保险产品的推出都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来支撑,这需要通过精算师的计算来确定保费,但我国保险业仍缺乏相关的经验数据,很少保险公司敢轻易冒险。
最后,对于保额以及风险比较大的保单,保险公司基于风险考虑,一般会找再保险公司分担一部分风险,不过,国内的中小型公司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没有再保险公司分保,对于那些注册资本仅十几亿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一单理赔即可将公司推入困境。
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行业研究小组指出,国内体育保险保障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商业保险公司自身的不断成熟壮大,也需要国家相应法律法规以及经济政策的指引。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在现有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增加针对运动员的特殊的附加险种,开发运动员短期收入损失保险。此外,还可借鉴国外体育保险的经验,在调查不同体育项目中运动员易受伤的部位的同时,研究针对不同运动员群体、不同身体部位的相应费率,从细微之处入手,切实推进我国保险业由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发展。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