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 登录 | 2025年7月29日

撒切尔:经济学太重要,不能仅仅把它留给经济学家

 2013-04-09 09:48:25 责任编辑:QZ112 来源:前瞻网

随后,她很快就被“有关货币主义、自由贸易和放松管制的好处”等理论说服,然后又说服更多别的人,在多年首相任期内对英国经济开始了系列大胆改革。于是,一度不可一世的工会势力被彻底击败了,一度庞大的国有企业被出售了,一度繁琐的政府监管被放松了,而一度气若游丝的自由资本主义精神终于回归。她不仅重整英国经济,使之重新回归世界舞台中心,更与对岸的里根总统一起向世人证明,自由市场制度的确仍旧是最不坏的制度。

这对于中国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 按照经济学家奥尔森的理论,一个社会承平越久,利益集团的密度与势力越大,他们高度组织化的寻租逐利行为将轻松战胜一盘散沙的大众,即使后者的公共利益要远大于前者,如何对抗利益集团将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作为西方各国中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利益集团的势力如此庞大,按照奥尔森的理论,几乎看不到突围而出的希望。战后数十年间,英国病日益严重,甚至有人断言它将第一个从发达国家退回到发展中国家。这似乎有力地证明了奥尔森的洞察力。

正是在撒切尔夫人这样的改革者出现之后,英国才逐步摆脱了“英国病”,这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勇气。直到今天,对撒切尔夫人改革的评价还趋于两极化,但事实是,无论如何抗拒,英国失去竞争力的许多传统工业注定将会消失;如果没有坚定而痛苦的改革,英国经济将难以寻找到重获增长动力的契机。撒切尔认为,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英国才能重获竞争力。

里根总统有一句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的解决方案异曲同工:砸碎利益集团与官僚机构加诸市场的锁链,让市场为经济寻找前进道路。由此可见,面对严重的英国病,撒切尔夫人给出的答案是从更为朴实的生活常识去理解经济,对于改革阻力则是更为果断的态度,这对于面临多重转型的中国改革不乏参照意义。

我们总是渴望嵌入历史,伟人的离世总被习惯性地赋予时代的暗示。撒切尔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几经变化,如今不复如日中天,甚至面临倒戈拷问,但断言其日薄西山为时过早。如果以为撒切尔夫人代表的思潮在中国已经落伍为“沙滩上的脚印”,那么可能只是一个错觉,尤其当博鳌论坛上还在为“国企价值”争论不休之际。

企查猫

“肯尼迪死了,我还活着。只不过在洗碗。” 晚年旅居美国的作家张爱玲曾经在她的小说里如此写到。反讽的是,撒切尔死了,我们还活着,只不过在争吵——在伦敦人们默默怀念撒切尔改变了英国之际,中文世界对于撒切尔的喧嚣争议却未能消停。这看起来荒诞,却无比真实,一个异国人物的悄然离去,也能剧烈撕扯国内左右两派的神经末梢,这本来就是社会观念分裂的暗示。

或许,除了民族情绪之外,或许到了重新发现撒切尔的经济思想的时刻。人类社会是被哈耶克所谓的“少数人”拯救的,杰出的政治家不应该带领人民去人民想去的地方,更应该带领人民去人们应该去的地方,有如摩西之于以色列人。撒切尔夫人也成为布莱尔英雄主义史观在英国最佳代言人,那么在中国呢?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意见反馈

暂无网友的评论

网友评论

0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查看征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