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空调会沦陷为红海市场吗?

分享到:
20 刘步尘 • 2014-11-27 11:48:39  来源:新浪博客 E736G0

近日,格力发布广告,凡于2005年12月31日前购买格力空调的个人用户,均可凭发票及身份证到格力专卖店申请换购一款1赫兹变频空调,并立减1000元。

有媒体将格力“定频换变频,立减1000元”的促销活动称为“变相发起价格战”、“‘十一’空调价格战升级版”。

空调会沦陷为红海市场吗?

更有空调行业人士惊呼,“董明珠彻底疯了”,“格力成了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刹车的疯狂赛车”。

平心而论,我对格力此举并不感觉意外。早在“十一”空调价格战首战期间我就说过:在2015年4月空调销售旺季到来之前,格力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大力度促销(媒体称之为“价格战”),其意在于消化库存、支撑全年营收目标完成,并附带遏制对手、净化市场。

空调,曾经被称为“中国家电行业最后一片蓝海”。而今,这片蓝海正在慢慢变色。

格力为何执意发起价格战?

“立减1000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台变频空调至少降价800元(旧机残值约200元),以格力变频空调平均单价3500元计算,降幅约为20%。应该说,这个降价力度不算小。

存在即合理。必须承认,格力再次发起价格战,有其合理性一面。

格力空调毛利率高达35%,净利润率约10%,2013年实现净利108亿元,2014年净利有望冲上130亿元大关,格力电器银行存款超过600亿元……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最赚钱的上市公司,格力最有打价格战的底气。

概括而言,格力底气有三:1、超高利润率,为价格战提供了降价空间。2、巨大销售基数,确保格力即使决策失误促销未达预期,也不至于动摇其王者地位。3、强烈企业自信,让格力认为其发起的价格战与那些因产品销售不畅而发起的价格战迥然有别。

当然,还有一层格力不便于说出口的理由,那就是:格力无法容忍其霸主地位受到来自对手的挑战。董明珠的逻辑是,格力可以遥遥领先,但是不能被对手接近或超越。这就是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格力绝对不允许超越”。

董明珠认为,即使格力让出一部分利润空间,仍然不失为中国最赚钱的家电企业。要实现2000亿元营收目标,格力需要在销量(营收)和利润之间寻找新的最佳平衡点;如果因为利润率过高而失去销量霸主地位,则未必是明智的。

所以她说,格力空调如果能卖到1亿台,价格再降30%也是可以的。

以格力官方数据看,其空调市占率已达到40%甚至更多,巨大的“绝对竞争优势”,让董明珠坚信,即使格力不慎丢掉5%的市场份额,也无人可以威胁其王者地位。

但是,睿智的董明珠偏偏忘记思考两个问题:1、作为中国空调领袖型企业,格力应该给行业做出什么样的表率?2、从长远看,价格战可能对格力造成的伤害是什么?

价格战对企业形象是一种伤害

价格战更像饮鸩止渴,对此,中国彩电企业最有感触,中国彩电企业至今难以建立正常盈利模式,与当年乐此不疲地大打价格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价格战已经成为中国彩电的基因,这不是荣誉是耻辱。

因此,有远见的企业从来对价格战避之犹恐不及,你绝对看不到苹果、三星发起价格战,甚至参与也不会,它们太在乎自己的形象,深知价格战贻害无穷。

实际上,即使华为这样的中国科技型企业,也不会轻易发起价格战。企业形象尤其是科技形象,与价格战从来都是冤家对手,这个世界没有一边打价格战一边拥有良好企业形象这样的好事。国际企业出现销售不畅的时候,它们更愿意通过推广新产品来改变市场现状。

格力甘愿承受企业形象受损的风险也要开打价格战,根子何在?我给出的答案是:领导人规模情结使然。中国企业就这样,一旦登上第一的宝座,拼死也要保住这个荣誉,哪怕荣誉成为累赘。因规模而导致企业大起大落的例子,不胜枚举。还好,这些基本上都回头是岸了。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星转斗移,当年那个最坚定地反对价格战的人,而今却坚定地站在了价格战发起者的位置上。

价格战效果怎么样?“十一”价格首战因为是“急就章”,准备不充分,且为下面经销商发起,效果并不理想。这次呢?我们尚不得而知。从空调同行纷纷宣布应战来看,没有人愿意束手就擒。

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整个中国空调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蓝海市场有可能一朝归为红海。最可怕的,是培养了消费者“持币待购”心态,不降价就不买,彩电行业的前车之鉴可谓历历在目。

有一个结果我持正面评价,那就是大量杂牌及四线品牌将被拖入艰难生存的泥潭,这些企业的退出对净化市场有好处。

过去十年,中国空调行业鲜有价格战发生,成为盈利最好、发展最健康的行业,这一切都和格力作为“带头大哥”密不可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格力多年坚持“工业精神”,坚持产品至上,大力度投入技术研发,客观上带动了整个空调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朱江洪、董明珠乃至格力赢得同行敬重的原因,是格力成就中国乃至全球空调老大的深层次原因。

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今天的格力,似乎已经忘记其当初成长的秘诀正是产品(技术)致胜而非价格战致胜。

本文来源新浪博客,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作者 刘步尘
资深新闻人
132053
关注
194
文章
918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