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卫星发射数据解读:卫星发射数量维持高位,火箭发射次数下滑【组图】
2019年5月,SpaceX“星链计划”(Satrlink)正式启动,首批60颗卫星计划在16号发射。随小卫星和立方体卫星技术成熟,近年来卫星数量迅速增加。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CS)最新更新的“在轨卫星统计数据库”显示,截至2019年1月9月,全球在轨正常运行卫星数量为2062颗,较2018年4月份记录数据1980颗,增加了82颗。
全球卫星发射数据:卫星发射数量维持高位,火箭发射次数下滑
根据Gunter's Space Page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航天发射114次,各地区火箭发射次数分别为:中国(39次)、美国(31次)、俄罗斯(20次)、欧洲(8从)、印度(7次)、日本(6次)、新西兰(3次)。中国火箭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2019年5月14日,全球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为29次,而2018年1-5月,全球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为47次。按照计划,2019年15-31日,将有7次航空发射任务进行。即2019年1-5月火箭发射次数为36次。
2019年5月8日,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在华盛顿发布了2019年卫星行业状况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共发射卫星数量为314颗,同比2017年345颗下降9%。
截至2019年5月14日,全球共有120颗卫星发射到太空,按照计划2019年15-31日,还有69颗卫星发射任务,即2019年1-5月卫星发射数量达到189颗,同比2018年1-5月的175颗,增长8%。
2019年5月,SpaceX“星链计划”(Satrlink)正式启动,首批60颗卫星计划在16号发射,“星链计划”由近1.2万颗卫星组成,按照约定,SpaceX需在六年内,即2024年之前发射一半数量的卫星,也就是说,到2024年之前,SpaceX需要成功发射6000颗卫星。
全球存量卫星类型细分
根据卫星的用途、所处的轨道为标准,卫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用途可以划分为地面观测卫星、通讯卫星、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等,根据卫星所处轨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椭圆轨道卫星、赤道轨道卫星等。
——根据用途分类:通信卫星和地面观测卫星占比超70%
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最新更新的“在轨卫星统计数据库”显示,截至2019年1月9月,全球在轨正常运行卫星数量为2062颗,较2018年4月份记录数据1980颗,增加了82颗。其中通讯卫星776颗,占37.6%,地面观测卫星769颗,占37.3%。通讯卫星数量较2018年4月数量减少16颗,地面观测卫星数量则大幅增长,较2018年4月增加108颗。(注:少部分卫星具有多种用途)
——根据所处轨道分类:超一半卫星位于太阳同步轨道上
根据UCS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1月9日,在已知所处轨道的1457颗卫星中(有605颗所处轨道未知),有824颗位于太阳轨道上,占已知卫星数量的56.6%,有364颗卫星位于非极性倾斜轨道上,占25.0%,其次,极轨卫星数量为199颗,占13.7%。
此外,根据卫星所处轨道的高度,卫星还可划分为近地球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椭圆轨道卫星。
截至2019年1月9日,近地球轨道卫星数量为1338颗,占64.9%;中地球轨道卫星数量为125颗,占6.1%;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数量为554颗,占26.9%。
卫星数量区域分布情况:美国稳居榜首
根据UCS数据,截至2019年1月9日,美国拥有卫星数量为901颗,位居第一位;中国拥有卫星数量为299颗,位列第二;俄罗斯、日本卫星数量分别为153颗、87颗,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前瞻与应用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深度报告 REPORTS
报告从全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以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为主体,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发展状况、市场容...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