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究竟是谁推高了进口奶粉价格?

分享到:
20 张平 • 2014-08-15 17:11:50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1949G0

8月8日,《南方周末》援引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王丁棉说,“近十年来中国市场有两种商品只涨不跌,一个是房子,另一个是婴幼儿配方乳粉(奶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奶粉荣膺“全球最贵”,这是一个奇葩现象。

无独有偶,一张网络流传的《世界奶粉价格对比图》显示,一罐900克奶粉最低的国家分别为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其价格均不足100元,最贵的中国则高达391元,次之为231元的韩国。另外数据也表明,在欧美地区,婴幼儿奶粉的支出一般仅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而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这一比例却高达26%之多。

尽管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落入奶粉企业囊中,且距离开出罚单时间已整整一年,但漂洋过海身价倍增的“洋奶粉”故事仍在延续。一罐德国高端奶粉零售价格仅15欧元(约123人民币),飞到中国后,一跃涨至290元。而且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并非孤立现象。那么我们在剥除进口奶粉在运费、税收等方面的支出后,究竟是谁推高了进口奶粉的价格呢?

首先,2009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深深打击了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信心,从而助推了老百姓对国外奶粉的青睐。而随着国产奶粉在市场上的占比逐渐萎缩,这就需要有庞大的奶粉进口来弥补这个缺口,但国外奶粉供给能力是有限度的,于是一些国家限制奶粉出口数量,以满足本国消费需求,而另一些海外奶企就每年以成本上涨为由推动在华进口奶粉涨价。

对于中国很多孩子的家长来说,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便是未来的希望,家长们对国产奶企不放心,所以宁可花更大的价格购买进口洋奶粉,绝不能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对于海外乳品企业来说,年年涨价才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因为一旦奶粉跌价,消费者就会怀疑这个品牌的洋奶粉是否出现啥问题呢!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奶粉与房价一样都是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再者,中国与西方在奶粉领域的销售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欧美国家奶粉均在药店销售,且有专门的药剂师为其提供服务。但中国洋奶粉品牌的总代表再到分销商,最后再到店面销售,是依附利益链条上的层层盘剥。一般中国超市销售奶粉需要经销商支付大量的费用,这种商超模式无形中也助推了进口奶粉的价格。

举个例子,2013年贝因美营业总利润为61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个亿元。但贝因美的经销商模式和KA(关键大客户)模式费用,由于主要包括商品陈列费、商场进场费、导购管理费、根据协议支付的经销商部分导购人员工资以及按照与客户签订的协议支付的其他费用。这些费用合计高达10亿元。而2010年时,销商模式和KA费用仅为4亿元。

最后,如今海外知名奶粉品牌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除了拓宽销售渠道之外,广告费用的支出也相当惊人。有业内人士指出,洋奶粉品牌在广告宣传方面费用投多少,直接决定其市场份额的多寡。就拿贝因美奶粉为例,2010年广告费用6亿元,而2013年则追加到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15%左右。而这些广告宣传方面的支出都会计入到奶粉的价格当中。

当然,也有消费者指出,进口奶粉贵容易理解,那么国内的奶粉价格为啥也居高不下呢?现在的状况是,无论是网络渠道销售上,还是超市、实体店铺,两百元以下的国产奶粉少之有少,甚至一些令人闻所未闻的牌子也“高大上”。笔者认为,国产奶粉价格跟着贵的原因有二:

其一,由于国内奶粉企业基本上是照搬国外,这造成了中外奶粉从本质上大同小异。小异之处主要是微量元素的配比有些差异。奶粉的主要原材料成本分别为生鲜乳、奶粉基粉、乳清粉、粉灌以及DHA粉。其中DHA粉成本最高,1公斤300元左右。

根据贝因美上市招股书说明,除DHA粉外,其余的原材料成本仅十几元钱。公开资料显示,DHA粉的主要作用利于补脑,有益智作用。从国内乳企上市财务数据中,原材料的成本占据奶粉的比例普遍高达80%以上,以伊利为例,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分别为83%、3%、16%。也就是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在原材料方面的成本差距并不大,再加上国内奶粉也是要通过层层加码的经销商、庞大的广告费用支出。所以,国产奶粉价格也很难订得过低。

其二,国产奶粉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开始逐步走出阴霾,看到洋奶粉价格订得这么高,自己品牌要是订得过低,恐怕更加没有销路。因为民众害怕价格过低的奶粉存在着质量问题。所以即使不知名的奶粉品牌,也要跟着洋奶粉品牌价格一起走,最多只是价格略低一些,但是差距不可能拉得过大。

究竟是谁推高了进口奶粉价格,使中国消费者承受着世界最贵奶粉的重担?笔者认为,除了常规的运费和税费之外,主要还是国外奶企借中国乳品企业的信任危机,获得了超额利润。再加上进口奶粉在中国销售渠道中被层层加码。最后进口奶粉品牌在广告营销方面投入正逐年增加。而这些综合性因素叠加就是进口奶粉企业在中国昂贵的原因。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作者 张平
高级经济师,知名财经评论家
829120
关注
364
文章
243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