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服务热线400-068-7188

"众创空间"模式借鉴——盛嚣尘上的WeWork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多强

分享到:
20 钟欣 • 2015-05-28 08:58:09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E6293G0

WeWork是一家于2010年在美国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专注于联合办公租赁市场。公司最初成立时,面积还不到300平方米。但公司成立近一个月后就实现了首次盈利,此后从未亏损。2014年,WeWork实现了1.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率达到30%,市场估值超过50亿美元,预计其2015年营业收入有望超过4亿美元。

WeWork的高速发展,赢得国内地产大亨们的高度关注。而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众创空间"概念盛嚣尘上,地产商们一下子通过WeWork类公司,在"众创空间"和"房地产"找到连接点--那里被认为蕴含着大片商机。于是,虽然科技部发文严厉警告众创空间绝对不是房地产,地产公司及相关投资主体仍旧纷纷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地产+众创空间"的投资浪潮:2015年2月,SOHO中国的两个SOHO3Q项目开业,分别位于北京的望京SOHO和上海的SOHO复兴广场;3月,毛大庆离开任职五年有余的万科,自称创业方向为WeWork;4月,洪泰基金与原SOHO中国副总裁王胜江先生合作打造中国业服务运营商品牌--洪泰创新空间;5月,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48)发布通告拟通过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实锐投资与上海威加投资、上海扬维投资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上海帷迦科技有限公司",意图打造地产类众创空间。其他投资事件不一而足。

事实上,中国版WeWork早在几年前就已有项目落地,比如蜂巢办公空间、世鳌(CBD国际)商务中心、上海创智天地等等,但根据业内人士消息,这些联合办公空间中,所谓的"孵化器"或"天使基金"其实都不挣钱,真正挣钱的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引进天使基金的目的,还是为了吸引租客,并能争取一部分产业支持政策。为此,部分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这一领域的创业,认为"这种高大上的创业,成功率很低。"

那么,到底WeWork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多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众创空间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深度分析了美国版WeWork的商业模式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可见看到,WeWork模式在中国是有较大借鉴意义的,但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中国化改造。

一、WeWork的运营模式

从运营模式上看,WeWork主要是通过在一些租金较为便宜的地区租用楼面,并进行二次设计,将楼面设计为风格时尚、可定制且社交功能较齐全的办公空间,之后以远高于同业的价格租给各种创业者(公司或个人),并在租金中获利。在日常运营中,除了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办公室、会议室、娱乐设施、生活设施)之外,WeWork还为创业者提供各种跟创业关系密切的隐形服务,如定期举办社交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交流;充当中间人,为创业者之间合作、创业者和投资人、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之间搭建业务或资本合作的桥梁;完善办公空间的各类社交功能,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创造各种各样偶然的邂逅可能。其具体的运营特点如下表所示:

图表:WeWork运营模式的特点

WeWork运营模式的特点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WeWork的盈利模式

目前,WeWork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向创业者(个人或公司)收取租金

WeWork主要是在新建的开发区或者萧条的街区开设办公点,先折扣价租下整层写字楼,分成单独的办公空间,再出租给愿意挨着办公的初创企业,采取的是"整批零租"的形式,重点是保证好利差,从而在会员租金和配套服务上收费。WeWork的租金比较高,一张办公桌的月租为350美元,一间64平方英尺办公室的租金为每人650美元;但是因为其较为完善的创业环境以及完备的创业社交网络,其会员数量一直保持着激增状态。当WeWork在伦敦绍森德(South End)开设最新的办公地点时,一开始就租出去80%。

WeWork的会员数量比较稳定,公司28%的收入来自较小会员。当较大的会员搬到自己的办公场所或者更大更新的WeWork办公点时,较小的会员就会升级。"我在这里接到了很多生意,即使租金翻倍,我仍然能够赚到钱。"Brilliant Collaborations公司首席执行官乔纳森·斯莫利(Jonathan Smalley)说。这家广告代理商是WeWork沃登面包工厂办公点的会员。

2、隐形回报获利

WeWork除了会员租金和配套服务收费之外,WeWork还通过周边地价溢价、对种子公司投资等隐性回报来获利。

除此之外,WeWork管理者看到了以中间人身份向会员介绍各项服务的新收入来源。这些服务包括医疗、会计、法律和云计算。比如通过TriNet,WeWork帮助会员每月节约200美元的健康保险费;WeWork会员使用亚马逊AWS云服务提供的网络主机第一年可免除5000美元费用。虽然目前WeWork没有收取服务中介费,但据公司透露消息,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三、WeWork商业模式的创新分析

WeWork是创新型办公空间的代表,与现有写字楼的经营模式相比,存在着如下创新:

1、地产开发到运营的轻资产创新

目前商业地产和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拿地、开发、招租"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资金投入非常大,而运作周期极为漫长,资金回笼时间非常长。而在WeWork模式中,略去了拿地和开发的环节,通过物业对所租之地进行改造升级。这种模式之下,公司可以在数月之内完成项目交付,让资金得到快速回笼。

2、办公楼宇产品形态的创新

一方面,租面积到租工位,非标准产品到标准产品的进步,瞬间打破了以楼层、面积、户型、使用率等为代表的写字楼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租赁标的可伸缩性以及租期的灵活性,又减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营销成本也将随着产品的改进而降低。

3、集约经营到共享经济的创新

客户获得的不再仅仅是一块面积或一张工位,还包括前台、会议室、茶水吧和休闲区等公共资源。而大部分企业对于公共空间存在依赖性,尤其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兴起,便携笔记本、iPad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尝试在多元化的空间内完成工作、交流、协作--但这部分空间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包括工位本身也是如此。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使用比拥有更有价值。对运营方而言,服务新客户的边际成本趋向为零,有机会降低门槛获取更大的市场容量--类似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制。

4、空间硬件到服务的变革

办公空间是企业最基本、最底层的需求。有了办公室,注册成立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后,考虑的才是生产经营、财税、人力资源等服务增值。运营方提供的第三方服务降低了客户采购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第三方服务商的销售成本,而运营方自身则获得客户关系和黏性,最终实现三赢局面。

四、WeWor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大环境

1、美国拥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年轻人创业热情高,准备足

美国的创业革命,得益于始自1960年代的创业教育。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这些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得美国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比较高。在美国,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创业,而非一心进入大公司上班。这对类似于WeWork的创业空间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

图表: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介绍

美国创业教育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美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创业融资体系

美国政府支持小企业融资主要采取以SBA为核心引导商业机构、民间资本对小企业贷款或投资的间接调控模式。目前,美国已经构建了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以民间资金为主力,以私人或独立的创业投资公司为主要中介,以高利润为保证的创业投资机制。在这种创业机制下,美国创业者只要有创意,比较容易获得融资;这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风险。

图表:美国的创业融资体系介绍

美国创业融资体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3、美国政府对WeWork模式的主动支持

美国各州的市政府意识到这类办公场所对当地经济大有裨益,于是竭尽所能地向WeWork示好。在旧金山,市长李孟贤(Ed Lee)改变了警方的巡逻路线,并在破败的田德隆区设立了一个警区前哨站,以保障WeWork会员的安全。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亲自向纽曼阐述该市尚未公布的新自行车道修建计划和有利于初创企业的其他项目,以便说服WeWork在芝加哥西环(West Loop)地区开设办公点。波士顿新任市长马丁·沃尔什(Martin J. Walsh)把新的WeWork办公场所作为他上任后最初几次公开演讲的地点之一,沃尔什认为对芝加哥而言,创意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个新鲜事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领会WeWork的那种想法,更多的人将会对创业产生兴趣。

4、美国租赁物业办公审核周期极长

WeWork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式大环境的天然"软肋"。与中国租赁环境不同,在美国租赁物业办公,有着相当严格的审核周期,根据相关法律程序,审核周期通常可以达半年之久。

四、WeWork发展模式在中国的适应性有多强?

1、从创业环境看

整体上看,中国的创业文化氛围目前还很难比得上美国。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缺失。国内众多创业者仍旧属于草根创业者,其所得到的关于创业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从小学到高中,中国应试教育色彩较为浓厚,最显著的证据就是中国寥寥几家上市的教育培训公司,无不以应试培训为其主营业务收入;中国大学前的教育,对各类创意型课程的关注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各个大学虽然有创业培训课程,但整体比较少。虽然这几年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慢慢多了起来,但是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然中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极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挤破脑袋也想进入大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现象;不然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上也不会做大那么多家公务员教育培训机构。

其次,中国的创业融资体系目前也很难比得上欧美。仅从孵化器来看,在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中国各类孵化器机构大都关注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对真正的初创型企业关注度比较低。类似创新工场这类主要关注初创型企业的创新型孵化器也是二十一世纪初才有的产物。而从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建设上看,中国合法的小额贷款公司直至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才被政府认可;中国的天使投资人队伍也是近几年来才真正兴起。

但是,自2014年以来,随着创客空间被政府反复提及,众创空间的概念也被写入政府工作计划,有了政策的反复保证,从中央到地方开始慢慢出台利好初创企业建立、融资、孵化等的政策;从政府到企业,也开始逐渐重视初创企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所谓的创客空间、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等等概念,都是各类投资主体从不同角度构建初创企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尝试和努力。

因此,虽然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融资体系目前比不上美国那么完善。但是目前来看,过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使得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向全社会推广众创空间的概念,众创空间建设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将获得很多政策红利;而类似于创新工场、创业工坊之类的创新型孵化器,其孵化成果已得市场验证,这也将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入创新型孵化器,或者说是众创空间的投资建设中来。

也许,WeWork发展模式,在中国难以得到其在美国那样迅速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创业热潮推动下,WeWork模式,仍旧是中国各大地产商和相关创业者应该关注的模式创新方向。

2、从市场需求上看,重点关注商业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WeWork创办于2010年,当时美国的"一人公司"数量已超过2000万家,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让此数字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在WeWork获得3.55亿美元融资的2014年,美国自由职业者和独立工作者总量已达4200万人,这些人是联合办公场所的典型客户。

上面提到,国内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激情并没有国外那么高昂。虽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重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催生一些潜在的联合办公场所的需求量,但是近几年时间里,这个需求规模应当不会很大;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初创创业者支付能力并不强。如果短期内大量的类WeWork办公空间涌现,市场很可能会出现泡沫。因此,对类WeWork模式的投资,仍旧要关注商业模式,可借鉴美国模式,但需符合中国国情,尤其要关注到国内消费者的特点。对于这一新兴事物,无论是潘石屹的3Q还是毛大庆的中国版WeWork,谁有能力引导市场谁就能有机会占领市场。

WeWork在美国最初是靠获取租金差价赚钱的,这种模式至少需要上班时间所有办公位使用率达到80%,才能赚钱。鉴于中国消费者的具体特点,以这种盈利模式为主导,显然不太行得通。为此,国内版的WeWork不能仅仅靠房租盈利,而应该做成创新型孵化器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好创业服务。除了提供创业硬件环境(工位、会议室、创业所需设备)之外,更重要的地是要做好软性服务,包括投资接洽、创业培训、创业交流等等。投资方可以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将能够提供这些软性服务的市场主体组织起来,让其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软性环境做得好,创业融资成功企业的比例也将会提高。此时,投资方便可以以股权的方式或者扶持基金的方式将对优秀创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投资,租金可以用部分股份抵押。这对初创企业而言,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

当然,除此之外,中国版WeWork的盈利点还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抓住下游客户群,与大型公司进行商务合作,为初创企业定制相关产品;再如利用WeWork聚集大量创业者的特点,帮助初创企业在彼此间推广产品,形成良性的商业网络。

其他国外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可参见:

《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借鉴——美国TechStars发展模式带来哪些经验》

《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借鉴——美国Y-Combinator(YC)发展模式何处可借鉴》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如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数据,请联系前瞻产业研究院,联系电话:400-068-7188。

p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国产业咨询领导者,专业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园区规划、可行性报告等领域解决方案,扫一扫关注。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作者 钟欣
前瞻产业研究员、 分析师
387400
关注
36
文章
76

研究员周关注榜

企查猫(企业查询宝)App
×

扫一扫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提问

 
在线咨询
×
在线咨询

项目热线 0755-33015070

A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下载二维码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